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,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服务的国家标准,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。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中小学及幼儿园超46万所,涉及2.37亿在校学生,校园配餐因其覆盖面广、链条长,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领域。
想让学生们吃上“安心餐”,好食材是前提。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进一步细化了原料采购及验收规范:
- 实行米、面、油等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;
- 建立大宗食材供应企业评价和退出机制,对供应商实行食品安全管理、物流配送、信息化水平等多维度考核;
- 强化溯源管理,要求随货附具资质证明与合格文件,并通过自建或第三方平台采集和保存采购、检测、配送全流程追溯信息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校园餐如何通过“集采集配”降低采购成本,构建全链条管控,筑牢校园餐桌防线。
规模效益,降低采购成本
通过整合区域内百余所学校、十万余师生的食材需求,集采集配模式形成庞大采购订单,以量换价实现成本优化。一方面,规模化的订单可为当地生产的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路,为开展订单农业提供基础支撑;另一方面,集采的规模优势,可向各品类供应商以量换价,为食材的采购获得更好的价格与服务。
这种规模效应不仅体现在价格层面,集采集配模式还能斩断冗余环节,通过统一配送减少分散采购带来的物流损耗和运输成本,在保证食材品质的同时,让有限的餐费预算发挥更大效用。
严格准入,动态退出
集采集配模式的实施伴随着供应商资源的整合。通过对食品安全管理、物流配送能力、信息化水平等多维度考核,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筛选体系。只有达标的企业才能进入供应名单,从源头把好食材质量关。更重要的是,动态退出机制如同 “过滤器”,持续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,一旦出现食材安全隐患或服务不达标等问题,立即将其排除在供应体系之外。这种 “能进能出” 的审查机制,倒逼供应商始终保持高标准的运营状态,为校园餐食材安全提供了长效保障。
全链条管控,全程溯源
在分散配送模式之下,食堂验收的标准难以统一,食品安全难以做到全流程把控。伴随集采集配的是验收标准的统一及全链条的可视化管控。
通过要求供应商随货附具食品生产许可证、承诺达标合格证、检测检疫报告等证明文件,实现了食材来源的可追溯;借助自建或第三方平台,将采购、检测、配送等全流程信息实时采集并保存,形成完整的溯源链条。一旦发现问题,监管部门和学校能快速定位风险环节,及时采取应急措施。这种 “从田间到餐桌” 的全链条管控,让每一份食材的流转都有据可查,彻底改变了传统采购中信息碎片化、追溯困难的局面,为校园餐桌安全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 “防护网”。
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以“集采集配 + 智能溯源”为双轮驱动,不仅精准破解了传统采购模式中成本居高不下、食品安全风险难控的痛点,更构建起全链条闭环、可全程追溯的安全防线。宏鸿将积极与更多学校合作,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,与地方共建集采集配新模式,让学生吃得安心,家长少牵挂更放心,学校管理减负更舒心,食配企业也能在规范中提升服务品质更用心,多方共赢的校园餐生态正在加速形成。